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体极扁平。外侧一对颏片不相接,与下唇鳞间有小鳞隔开。尾的开始部具侧锯齿。为全雌性三倍体孤雌生殖种群,3n=56。
形态 根据文献记载。
体中等大小,成体头体长48.6-59.6mm,吻长7.2mm,眼径3.7mm,鼻间距1.6mm。吻很长,吻端圆。吻鳞四边形,宽约为长的五分之三,背中央有深缺刻;鼻孔位于吻鳞、第一上唇鳞、上鼻鳞及3枚后鼻鳞之间,两上鼻鳞间有一纵列2小鳞,眶间鳞46枚。上唇鳞14枚,下唇鳞11-12枚。颏鳞三角形,明显大于邻接的唇鳞。颏片两对,内侧一对较大,互相接并各与第一下唇鳞相接;外侧一对彼此分开,与下唇鳞间亦由小鳞隔开。与体背鳞片相比较,吻部鳞片较扩大,体背面及侧面鳞片很小,粒状,无扩大的疣鳞,体腹面鳞片大而扁平,菱形;体中部117个鳞列。指、趾长,中等扩张,整个下表面均具攀瓣,2-8个亚末端攀瓣分裂为二或具深缺刻,余完整。指、趾末端均具爪,爪在扩大部上伸出。脚的指骨式为2-3-3-4-2;趾I-II间无蹼,III-IV间稍具;3-4列稍扩大的肛前鳞几乎达股部末端,鳞上无孔但有凹陷。从腋到鼠蹊部或后肢的后缘无皮肤褶;尾基两侧无大trt鳞;尾极扁平,开始部分具侧锯齿,再生尾的侧锯齿较弱或缺乏。尾下有一纵列宽大于长的鳞板。
生活时,背部底色为灰棕黄色,吻部稍暗,身体及四肢上具不清晰的乳白色斑点,尾末的四分之三部位约有11条不清晰的灰色横带。头、体、尾的腹面及四肢的大部分乳白色;趾下灰色,攀瓣的色较暗,液浸标本背部底色变淡,身上的斑点条纹不清晰。
形态 根据文献记载。
体中等大小,成体头体长48.6-59.6mm,吻长7.2mm,眼径3.7mm,鼻间距1.6mm。吻很长,吻端圆。吻鳞四边形,宽约为长的五分之三,背中央有深缺刻;鼻孔位于吻鳞、第一上唇鳞、上鼻鳞及3枚后鼻鳞之间,两上鼻鳞间有一纵列2小鳞,眶间鳞46枚。上唇鳞14枚,下唇鳞11-12枚。颏鳞三角形,明显大于邻接的唇鳞。颏片两对,内侧一对较大,互相接并各与第一下唇鳞相接;外侧一对彼此分开,与下唇鳞间亦由小鳞隔开。与体背鳞片相比较,吻部鳞片较扩大,体背面及侧面鳞片很小,粒状,无扩大的疣鳞,体腹面鳞片大而扁平,菱形;体中部117个鳞列。指、趾长,中等扩张,整个下表面均具攀瓣,2-8个亚末端攀瓣分裂为二或具深缺刻,余完整。指、趾末端均具爪,爪在扩大部上伸出。脚的指骨式为2-3-3-4-2;趾I-II间无蹼,III-IV间稍具;3-4列稍扩大的肛前鳞几乎达股部末端,鳞上无孔但有凹陷。从腋到鼠蹊部或后肢的后缘无皮肤褶;尾基两侧无大trt鳞;尾极扁平,开始部分具侧锯齿,再生尾的侧锯齿较弱或缺乏。尾下有一纵列宽大于长的鳞板。
生活时,背部底色为灰棕黄色,吻部稍暗,身体及四肢上具不清晰的乳白色斑点,尾末的四分之三部位约有11条不清晰的灰色横带。头、体、尾的腹面及四肢的大部分乳白色;趾下灰色,攀瓣的色较暗,液浸标本背部底色变淡,身上的斑点条纹不清晰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全部标本采于台湾花莲郊外温泉的一座旧木屋的墙上及天花板上;在晚上,观察到几条壁虎正在亮光附近与疣尾蜥虎(H.frenatus)一起捕食小昆虫;还观察到有两条在白天活动。
采于1986年7月5日的2条成体各在7月8日和18日产了2枚卵,另于7月6日在园中的树皮下采得2枚卵,该处离1.5m。 卵径为10.3mm * 9mm-9.9mm*8.7mm,没有粘着。将卵保持于25-30℃气温中,3枚捕获后产的卵于产后56天孵化,1枚于树皮下采得的卵于采后54天孵化,其余卵未孵化。幼体的头体长为18.5-20.6mm,尾长为25.1-27.6mm。幼体身上有许多白点,与灰暗的背部底色相比较,肢上及尾上的斑点特别明显。
采于1986年7月5日的2条成体各在7月8日和18日产了2枚卵,另于7月6日在园中的树皮下采得2枚卵,该处离1.5m。 卵径为10.3mm * 9mm-9.9mm*8.7mm,没有粘着。将卵保持于25-30℃气温中,3枚捕获后产的卵于产后56天孵化,1枚于树皮下采得的卵于采后54天孵化,其余卵未孵化。幼体的头体长为18.5-20.6mm,尾长为25.1-27.6mm。幼体身上有许多白点,与灰暗的背部底色相比较,肢上及尾上的斑点特别明显。
国内分布
其他分布
模式产地花莲。过去,一些于台湾北部和西部采到的标本,由牧茂市郎(1923)列入作为蝎虎(Platyurus platyurus)的,经比较应属于本种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Ota等(1989)对5条标本作了核型研究,根据对42个散布得好的分裂中期细胞的观察,3 n = 56,最大的11个为中着丝粒染色体,之后2个是亚中着丝粒染色体,其余的染色体中,除还有2个是中着丝粒染色体外的均为端着丝粒染色体。本动物是全雌性三倍体孤雌生殖种群。但它不同于Kluge等(1969)研究的H.garnotii体
细胞染色体3 n = 70孤雌生殖种群,亦不同于Darevsky等(1984)研究的越南的H.vietnamensis 3n = 60孤雌生殖种群,因此Ota等描述为新种。至于中国海南及云南分布的全雌性锯尾蜥虎,因未作核型研究,尚不能确定其属于何种锯尾蜥虎。
细胞染色体3 n = 70孤雌生殖种群,亦不同于Darevsky等(1984)研究的越南的H.vietnamensis 3n = 60孤雌生殖种群,因此Ota等描述为新种。至于中国海南及云南分布的全雌性锯尾蜥虎,因未作核型研究,尚不能确定其属于何种锯尾蜥虎。